在2021年,春季多达14次外来沙尘过程,给扬尘管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。外部的输入,与城市运行的各类扬尘源影响叠加,成为城市管理、扬尘治理的难题。
为了破解难题,北京市从“三个强化”着手。到2021年第4季度,各月降尘量达到了有正式监测数据以来的最低水平。
一是强化规范管理。出台了一系列的标准政策,以施工围挡为例,围挡设置多高,采用什么材质,才能有效防止施工扬尘外溢,考验着管理的规范程度。那么针对一些工地施工围挡设置不规范、效果不明显等问题,本市编制了施工围挡标准图集,印发实施了施工围挡治理年度工作方案,加强了施工围挡制式规范。再如,针对农用地中产生扬尘的问题,印发实施了《北京市耕地扬尘管控工作方案》《北京城市“揭网见绿”简易绿化技术指南》等,强化了播种绿化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和规范管理。同时,针对部分道路积尘的问题,修订了《城市道路清扫保洁质量与作业要求》,促进道路清扫保洁规范开展作业,制定《道路尘负荷车载移动监测与评价技术规范》的地方标准,客观评价道路扬尘的状况,这是强化规范管理。
二是强化属地管理。属地管理到位,落实落细扬尘管控各项措施,是治尘见实效的重中之重。2021年,城市管理部门完善了路面尘土残存量检测机制,检测数量同比翻一番,检测结果在媒体公开并与环卫考核相挂钩,促进各区提升属地的清扫保洁效果;市生态环境局定期公布粗颗粒物浓度和道路尘负荷的监测情况,通过倒排名有效传导压力,促进落后的街道(乡镇)提升属地精细化管理水平。其中粗颗粒物排名靠后的部分街道(乡镇),通过强化属地管理退出了全市的后30名。
三是强化精准管理。重点区域、关键点位强化监测管理,地上有“千里眼”、天上有“照相机”,以科技促进精准管理。全市搭建可视化、智能化扬尘视频监管平台,动态实现视频监控设备联通率100%。视频监管平台接入城市管理、水务、园林绿化、交通等行业工地的视频信号,用地上的“千里眼”一目了然掌握重点工地的扬尘管控情况,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、齐抓共管。同时,利用高分辨率的卫星,用天上的“照相机”动态识别全市未管控裸地情况,促进裸地扬尘治理。另外,实时监测粗颗粒物,对于新设立的街道(乡镇),及时增布点位,提供动态数据,提升属地的精准管控水平。